地 址:徐闻
电 话:0793-986538
网址:pingxiang.coffeecupserver.com
邮 箱:yakeshishi3456@126.com
创新就是重新增程之道推翻固有的边界。
“在市区跑用电,定义跑高速就用油,零跑领跑所以我就换了一辆增程电动车。重新增程之道”一位热衷于旅行的定义朋友,实在忍受不了假期高速到处找充电的零跑领跑折磨了 。“以前开纯电车,重新增程之道一看到假期排队,定义就害怕出门 。零跑领跑”
充电难 ,重新增程之道续航焦虑 ,定义成为纯电车型用于假日出行的零跑领跑一大阻碍 ,“日常用还行,重新增程之道在节假日高速用,定义顾虑就有很多 。零跑领跑”他不想让自驾旅行变成一种心理负担,就卖掉了才开了两年不到的纯电车 ,准备换一辆没有里程焦虑且使用成本低的车型 。“好开+实用 ,是我需求的第一位 。”
“我去店里看车的时候,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的想法,看增程式电动车的人变多了 。”这几个月的销量数据,也证实了增程式电动车正在成为“实用主义的用车潮流。
目前 ,增程车型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增长市场,数据显示 ,2023年上半年增程车型的销量已近超过20万辆,同比增长141% ,远超整个新能源市场40%的增长速度 。理想、零跑、哪吒作为造车新势力销量前三的企业 ,旗下都有布局增程式车型 。
销量大幅增长的原因 ,得益于增程式技术没有明显短板,能够满足消费者用车的“木桶定律” 。无续航焦虑,且能耗低 ,踩准了很多消费者的痛点 ,彼此之间的双向选择越来越多 。
虽然有观点认为 ,“增程式电动车只是过渡车型” ,但是在消费者的调研里,并不是这样认为。调研显示 ,消费者认可的技术,不一定是最顶尖的技术 。受欢迎的产品 ,一定是能够满足更多需求的产品。
也就是说,谁能解决更多的用户痛点 ,用户就站在谁那边。
满足用户现在要的,也规划将来想要的
造一辆车 ,无论是什么动力模式,首先要清楚的是 ,用户想要什么 。
而且 ,电动化时代的产品定义 ,和燃油车时代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,时刻处在一种快速迭代的过程中,就要求车企做产品规划时 ,不仅要思考现在 ,还要探索将来 。也就是说 ,“满足用户现在需求的 ,也要规划用户将来想要的”。
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 ,用户已经非常清楚使用纯电车型的优点和痛点在哪 。用户想要的是解决现实的需求,这个需求更多的在于“里程不焦虑 ,充电不艰难”。
不过 ,由于目前的充电体系并未健全 ,这一痛点在纯电车型上得以根本解决 ,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。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也曾预测 ,全面电动化转型仍需要10年左右。
所以,插混包括增程电动的销量占比正在提高 。不过,和插混比起来,增程电动车在目前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,因为技术成熟。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此前公开表示 :“增程模式是目前最适合的新能源车模式。”
目前来看 ,采用增程式技术的车型 ,市场销量都较为可观 ,消费者正在用真金白银对自己所需进行投票 。满足更多用户需求 ,成为车企发力增程式动力的核心基点,增程式电动车的热卖 ,吸引了诸多车企推出了增程版本的新车 。
但是 ,为了抢占市场,目前市面上的增程式电动车处于一种“繁杂”的情况,一部分还保留着“过渡车”的打造思维 ,搭载电池包较小,对推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提升技术水平作用不明显 ,而且切换到纯电模式时,续航能力也不够,日常使用依旧需要以燃油为主。所以,才有了一些“增程式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”的说辞。
以零跑为代表的车企 ,希望用技术去改变这一认知。让增程式动力电车不再是一边热销,一边“被讨伐” ,而是真正成为主流车型。为此,零跑给出了一些技术方案,增程动力+大电池 ,成为最合适的选择项 。
目前,国家政策中对于增程的生产资质和直联PHEV不同,增程绑定纯电 ,可见国家对于增程技术的倡导方向是无限接近纯电 ,大电池强用电才是增程电动车的本质。
整合IT行业与汽车行业优势 ,规划更高效实用的研发逻辑 ,真正做到主流+实用,是零跑做增程式电动车的初衷。
构筑了全域自研护城河的零跑 ,对于用户多样化车型需求度的递增 ,一直都是直接且敏锐的 。3月份 ,零跑C11(参数丨图片)增程的推出,就是对用户“现在需求”的一种掌握,也意味着零跑正式拉开“纯电+增程”双动力布局序幕 ,奠定零跑汽车全线产品的布局思路 。
纯电+增程两条腿走路 ,既满足用户现在想要的 ,也规划满足用户将来想要的,这是零跑的目标。对于零跑而言,不仅仅是增加一款新车,更是技术上的创新技术追求。
零跑希望,在增程式这种非常成熟的技术体系里 ,能够推翻固有的边界,实现技术和使用的创新 。比如,零跑C11增程搭载了由零跑自主研发的混合动力系统,CLTC纯电续航达到了目前行业较高水平的285km ,以油以电,让零跑在行业竞争中多了一张王牌 。
通过全域自研的过硬技术实力 ,稳定的技术发挥,双管齐下的C11车型在零跑的“双动力”战略下互相成就,也为零跑C01增程版的到来奠定了基础。
零跑C01增程版搭载30.1/43.7度的大容量电池,可分别带来CLTC工况216km和316km的超长纯电续航 ,满足不同用户用车场景。零跑希望能够做到“一周只充一次电”“一年只加一次油”“一来一回不充电” ,实现真正的可油可电 、自由切换。
零跑希望,用增程式技术+大电池来重新定义增程车型的产品上限,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用户痛点的车型,才有机会成为上限 。
“大电池能干的小电池干不了 ,小电池能干的大电池都能干” ,零跑希望的真正解决用户出行焦虑,可油可电的目标正在实现。
向下兼容 ,大电池才是王道
从零跑的产品规划和技术布局来看,是准备做增程式电动车市场的王牌车型 ,而非“其中之一”。
如何做这个王牌车型 ?很考验零跑对市场的掌握能力,以及将技术转化为需求的能力。
在C01增程版上,可以看到零跑技术的转化能力 ,是非常强悍的 。而且,无论如何转化 ,零跑始终坚持满足“一周只充一次电”“一年只加一次油”“一来一回不充电”三大用车场景,这个坚持,就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掌握。
实现对现在需求的掌握 ,且能同步升级对用户未来需求的规划 ,必须做向下的兼容。
在零跑看来 ,“大电池才是超级增程”,因为可以做向下兼容 。而且,可油可电的大电池,正在成为趋势 。零跑C01增程版再次突破了业内的上限 ,率先推出了业内第一款316km的超长纯电续航的产品,将增程续航提升到300km以上的水平 。
316km是什么概念?
日常使用可以一周只充一次电,五天工作日每日行驶里程在40km以内 ,周末两天每日行驶里程在50km以内 ,316km的续航还有剩余 ,可以在周末补能 ,即使没有家充的消费者也可以在周末通过快充来完成补能。
或者是短程出行 ,例如从上海到苏州,来回行程约200km ,开上零跑C01单次的成本就只有过路费,完全不需要补能,用车成本大幅下降 。
其次,大电池长续航还能带来用车舒适感的提升 。
我们都知道,增程车型只有在电量低于设定值增程器才会介入 。一般来说,如果用满电模式跑到70%以下启动增程器,增程器产生的声音很小 ,可以忽略不计 。但如果电量跑到20%以下再启动增程器,高速或者爬坡等需要高功率的时候,增程器的声音很有可能就会出现“拖拉机”一样的噪声。
这也是市面上很多增程式电动车无法解决的问题。零跑在这个问题上,花费了很多心思,“既能保持动力输出,又必须实现车内静谧性”。
在零跑自研的技术迭代下,C01上使用的增程器相较于竞品在行驶中可以做到无感介入 ,既不会增加明显的机械噪音 ,同时输出动力也不会有明显变化。
比如 ,以“极限纯电”的模式行驶,车辆会优先使用动力电池的电量 ,在表显SOC降低到极限阈值之后,增程器才会介入启动 。在这一过程中 ,坐在车里的我们,并未感觉到明显的声音变化 。这就要提到零跑C01增程版另一大优势了,豪车级的静谧性 。
零跑C01增程版进行了五大系统NVH的优化,针对电驱 、电器 、底盘、车身、内外饰5大系统135项相应的子系统目标进行优化调校 ,以实现整车较高NVH性能水平,怠速转态下增程器启动时,车内噪声能做到40dB(A) ,在同级别车型中处于领先地位 。
或许有人会说 ,既然大电池这么好,为什么不把电池做的越大越好 ?
这其中就关乎到重量与续航的博弈,电池越大汽车的重量就会增大,同时能耗就会上升,并且越大的电池就需要占用更大的车内空间,而零跑C01增程版的尺寸和纯电版几乎相同,并且还提供了316km的长续航 ,这样的设计在行业内也是独一无二的 。
市场上拥有纯电和增程双动力的车型不少 ,但是增程车型中续航超过310km的仅零跑C01一款车型。
之所以是唯一,背后正是零跑在汽车设计的全域自研能力,目前 ,零跑已实现整车成本70%的自研自造能力,除电芯、内外饰外购 ,底盘、汽车电子电器为自研及外包生产外 ,其它所有零部件均为自研自产。
拥有70%自主可控零部件的零跑,可以做到“根据用户的实际使用需求进行更加灵活的调整”,还能在同样的成本,给用户更好的产品 。零跑一直希望,价格平权去做高品价比的车型 。
可以说,从企业本身和行业层面来说 ,零跑C01增程版的推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。
零跑C01增程版的推出,不仅完善了C01的产品矩阵,进一步深化C系列的“双动力”布局,推动零跑以技术抢位新能源赛道增加更多可能性。
此外 ,零跑C01纯电和增程的“双动力”车型布局 ,让用户有了可以根据个人偏好随心选择的机会,可以让更多消费者能享受到电车的便捷性。放在行业意义上来说 ,零跑C01不仅能最大限度地缓解里程焦虑,还重新定义了增程车的上限,树立新的行业标杆,推动新能源汽车向纵深发展。
在凸显实力下又普惠的消费者,推动新能源产业良性的发展进步 ,这就是零跑之道。
所谓零跑之道 ,最为根本的底色,是为用户的出行和生活创造最大价值 。